数百种花木构成的热带雨林花开四季,耗资巨大的人工湖景波光粼粼,然而这些靓丽的卖点却遭到了不少专家的否定。拥有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先生尤其反对当前一些不计成本过于花哨的景观设计,直言“这是暴发户心态和小农思想掺杂的结果”。
做秀之批判
俞教授认为屋顶种植花盆,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日渐涌现的游乐场和主题公园的风潮,是设计目的不明确的表现。“开发商只考虑卖点,不考虑居住者的使用,只考虑售楼的短期效应,不考虑日后的长期维护成本。”俞教授说,建筑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景观更是如此,评价的要素是功能性和功利性。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都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人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在做景观设计时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住宅小区中那些展示性的、不组合种植花箱为人考虑的设计,从根本上是不尊重人的体现。
人造之批判
“土人”二字充分显现出俞孔坚对自然的热爱。他认为,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丛林的高楼大厦,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因此,设计师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与周围的景观相融合,分析这块场地自然形成的过程、周围的山水格局、植被现状以及地下水等,进行系统的自然背景分析后,再整体设计分析这块场地的适应性。所有的景观必然从这个场地的自然属性开始。如果场地有水,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水;如果场地周围有山,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山;如果场地有良好的植被,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植被。因为大自然本身有它天生的美、天生的功能在其中,人的活动应该在自然的背景下去完成。而有的开发商把天然的水断流,搞人工湖,把天然的坡地挖平,然后再堆出人工土坡,肆意的破坏将自然美感毁之殆尽。
欧风之批判
俞孔坚一直倡导“天地—人—神”之和谐的设计理念,所谓“神”,就是地方文化、地方精神、地方风俗,是不同环境中繁衍生息的人们内心的归宿,是人们生活意义之所在。俞孔坚说,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因此,设计必须尊重神,即文化,它是地方的文脉,它是长期的人与自然相适应而形成的一整套属于这块土地的含义。设计必须尊重土地。所有的建筑屋顶绿化种植容器也好,所有的植物也好,它都是从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随意地把不能被认同的东西放在一个地方,会让人有失去“家”的感觉,没有归属感,就像那些欧式罗马住宅、欧式喷泉、欧式建筑。因此,不尊重场所的精神,就是不尊重地方的“神”。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神”,这个地方的“神”必须尊重。
在俞孔坚眼里,“有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一些形式主义的、无实际功用的,特别是对改善生态环境毫无实效的城市美化工程,往往适得其反。
俞孔坚简历:
锦竹草花盆屋顶绿化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
■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学教员(TeaChingFellow)。
■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
■1997年回国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自动喷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主持或参与近百项较大的国际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先后获十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励,现为北京市海外专家咨询团成员、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东省、温州市等国内十多个省市政府的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