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振(中国)—— 城市立体绿化全程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生产商

西部旅屋顶绿化游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厦门宝振科技

   一、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旅游业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在西部地区日益显现。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发展旅游业,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作为新兴产业,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旅游业已开始从“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国际国内旅游都呈现出蓬勃强劲的势头。甚至一批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边远贫困地区,通过大力开发当地的资源也走上了稳定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产品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旅游线路。以西安为例,西安分东线、西线、南线、北线和城区五条线路。各条线路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东线以秦皇陵兵马俑、地下宫殿及华清池为主,主要是秦朝文化;西线包括咸阳博物馆、茂陵、乾陵、昭陵、霍去病墓、杨贵妃墓、法门寺,主要以古陵墓为重点;南线包括兴教寺、香积寺、杜甫祠、翠华山、南五台、嘉午台、榨水溶洞、 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汤峪、金鱼沟、楼观台、草堂寺、 仙游寺、太白山等,主要是自然山川风光;北线包括三原城隍庙、药王山石刻、耀州窑博物馆、黄帝陵、司马迁祠、壶口瀑布、延安等,主要是中华古老文化。城区包括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小雁塔和荐福寺、半坡博物馆、大清真寺、西安明城墙、钟楼、鼓楼、青龙寺、八路军办事处等。旅游方案也随游客的时间、财力等条件不同而有多种选择。如西安三天两夜游行程为东线 + 市内, 四天三夜游行程为东线 + 西线 + 市内,五天四夜游行程为东线 + 华山 + 西线 + 市内 ,六天五夜游行程为黄帝陵 + 东线 + 西线 + 市内,七天六夜游行程为延安+壶口+黄帝陵+东线+西线+市内。
  (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八五”、“九五”以来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旅游业硬件设施和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最突出的成就是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变,如公路的高等级化、高速化。航空设施建设对远离经济中心和旅游客源市场的西部地区尤为重要,不仅如昆明、成都等大城市、旅游中心城市都新建扩建了机场,增加了航线,而且主要旅游点也建了或准备新建扩建机场,如丽江、九寨沟、西双版纳等。旅游服务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住宿难”解决后,饭店业已由旅游主导行业转为基础行业,这反映客源市场竞争加剧,从此,旅行社的地位和功能加强,外联内接能力日益壮大。
  (四)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区内发展差异较大
  不发达省区的开放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西部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高速度与低质量、新产业与旧秩序、结构与功能失调并存。产业规模小,占全国的份额低,与其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不相称。省际区际间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大,陕西、云南较发达,在区内所占份额较大。四川、重庆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现已有相当的规模,但还远比不上陕西和云南。地区差异性大还表现在旅游热点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数旅游线路上、旅游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等,而广大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低或呈待开发状态。
  (五)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整体开发不够,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西部地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比较单一,文化和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少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不注重景点历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绍,或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普通游客的需要。有些景区由于只注重数量型扩张,旅游产品有重复性,人工景点与资源的风格不协调,由于建设部门的分割,目标分散,难成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系列。
  2.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交通等设施缺乏仍为限制因素。旅游业结构还处于不完整、不深入、不对称的初级产业化阶立交桥绿化花箱段。旅游业运行中涉及多个部门,一方面形成管理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又形成管理的空白,给旅游活动带来阻塞和不便,旅游业运行中存在着混乱现象,市场治理的难度大。西部地区虽已具备一定的旅游硬件设施,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设施存在过剩和不足两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尤为不足。旅游受交通的影响十分敏感,目前交通运输还未形成现代化立体网络,机场、航线、火车卧铺均少,旅游旺季难进难出。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管理,旅游市场的要求很难反映到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方面,致使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竞争力。旅行社行业规模不合理,内部利益机制未理顺。旅游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基地。
  3.缺乏统一规划和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各省各地县各企业间缺乏协作和维护较大区域整体利益的观念。产品分布高度离散,各自推销产品划地为界,形不成聚集中心。各地相继出现多头对外的局面,没有联合促销,竞低报价使市场倒流,导致旅游业竞低报价一旅客竞取低价一服务水平下降一旅客不满率上升一产品综合经济效益降低一为争夺客源再压低报价的恶性循环。
  二、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条件与发展机遇
  (一)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基础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相当有特色,与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资源的综合优势表现为:
  1.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特色与垄断性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西部地区千姿百态、雄奇壮美。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物体系,与东部地中卉容器区迥然不同。西部地处长江、黄河源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悠久丰厚、灿烂辉煌的古文化遗存。数千年来西部地区众多民族和睦相处,各自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情,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民族史,以及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景观。云南边陲的沿边旅游资源也为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西部地区的旅游景区中,拥有一批为数可观的世界级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旅游王牌景点。所以,西部地区资源种类之全,不仅超过东中部地区,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2.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西部各省区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和密集,条件优越。雄浑、神奇的自然风光往往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为特色旅游区建设和多目标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更加强了资源数量与品质的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时逢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旅游业发展前景光明
  旅游业连接产业链长,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符合边远地区劳动力素质低的实际,所以,旅游业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好旅游景区还可以保护资源、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待开发景区基本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为进一步推动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国家首次决定在2000年发行的国债中拿出8亿元用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公路、步行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及垃圾处理、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设施及环境治理、旅游展示、咨询服务及安全保障设施项目。
  (三)市场看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来,全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市场走俏。国际市场稳步扩大,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1986年的世界第20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9位,接待人数名列世界第5位。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进入了世界国际旅游收入的第一集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发展也十分迅速,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是国际旅游的两倍,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张的时期,因此,西部旅游市场前景良好,正在迎接内陆旅游高潮的到来,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在西部。
  三、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一)发展战略
  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拓展思路,跳出以往的模式和框框,大胆创新,寻求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路子。旅游产业要逐步从相对发达的近西部向资源丰厚的纵深地域推进,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般来说,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导,以专项产品为补充,而在雪山边陲、荒漠腹地等常规旅游难以触及的特殊区域,要以专项旅游、特种旅游为主要方向。在深化自然与历史文化观光揽胜、寻根谒祖、宗教朝圣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科考探险、民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文化修学、体育训练、边境跨国等具有休闲性、参与性和“新、奇、险、特”的旅游活动,并大力发展周末娱乐、疗养度假、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
  (二)加快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区
  1.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九寨沟一黄龙旅游区开发松潘古城文化旅游、牟尼沟徒步观光旅游、若尔盖草原观光旅游、雪宝顶山攀登步行旅游、丹云峡观光步行和宿营旅游产斜屋面花盆品;尽快建成九寨沟机场。四姑娘山建设卧龙和峰桶寨保护区,开发三江河漂流和独木舟项目、小金和丹巴文化旅游产品等。海螺沟冰川公园建成我国最大的热矿泉保健旅游基地和世界大型高山温泉旅游地。
  2.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名山名胜旅游区:乐山一峨眉山旅游区有能力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一整套文化自然观光产品。自贡一竹海旅游区定位为中国独特的自然历史名胜,近中期进行恐龙公园的前期准备并开始竹海度假村的建设,中远期集中开发恐龙公园和竹海度假村项目。
  3.滇东江湖洞峰奇观旅游区:在积极发展国际旅游的同时,开发适合国内游客消费的湖泊、森林、田园农家等回归自然的休闲、周末度假、避暑消夏等旅游产品,建成为游客复游率最高的旅游区。
  4.滇西雪山火山江川峡谷风光旅游区:在雪山峡谷、三江并流、地热火山、少数民族风情观光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开发高山滑雪、休闲度假等娱乐旅游产品。
  5.西双版纳热带民族风情旅游区:开发丰富的热带动植物资源,突出傣族风情,增加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并向度假旅游方向发展。
  6.重庆三峡旅游区: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峡谷风光旅游、特色旅游(科学考察、探险猎奇、民俗采风、体验漂流情趣)产品。
  四、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一)设立“旅游特区”,走多渠道投融资的路子
  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较特殊的环境下,旅游业发展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的部门和环节太多。要有选择地设立“旅游特区”,在特定的区域内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投资、管理、税收等方面给予一系列综合配套的优惠政策,以解决发展中的棘手问题,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勃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要走多渠道投融资的路子。首先,应积极筹建旅游发展基金,建立比较固定合理的导向性资金渠道,保证每年都有一定强度的投入,用于重点精品项目建设。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广泛调动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以吸引各种投资。如允许外资租赁景点,开发资源,建设基础设施。
  (二)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促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
  推进体制改革,着力促进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通过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构造和形成若干具有区域甚至是全国意义的可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集团。旅游集团不但可垂直绿化花箱从事旅游产业,而且可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优势产业上去。要引进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素质及服务水平,从容参加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整体效益。
  (三)强化大旅游观念,坚持旅游六大要素协调发展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大配套设施特别是景点景区的水、电、路、环境保护及接待服务设施建设,要树立旅游六大要素(行、游、住、吃、购、娱)配套发展的观念。
  (四)推动区域联合,建立旅游网络体系
  要树立大区域观念,形成西部地区的聚集优势。建立旅游网络体系,把各省区纳入到大区、全国、国际旅游环线中,共同推出各具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以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信息沟通和交流,实行连锁旅游经营,建立大旅游市场格局。
  (五)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应由对企业直接的、微观的管理向间接的、宏观的行政管理转变,着力于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协调内外各方关系,为企业服务。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和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并监督实施情况。组织对外宣传促销,抓行业质量服务和旅游安全、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统计工作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依据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研究制定地方性旅游法规,把旅游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西部地貌形态类型比较齐全,自然景观多种多样,自然风光迷人。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文化底蕴较深。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具有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开发活动违反环境管理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新的建设项目应该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项目还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因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影响。根据有关规定,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该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但实际上,有些开发项目并未办过环保审批手续,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应有的破坏。
  (二)景区生态遭受破坏
  旅游区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以维持自身的平衡。只要人为破坏不超过其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就能基本上保持在平衡状态,但一旦超过平衡能力,若干时间以后,生态环境就会面临着失衡甚至崩溃。这样,就要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仅仅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了持续发展的能力。旅游区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如果超过这个承载力,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也将要面临被超过的危险。西部地区有很多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生态旅游而使保护对象受到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的退化。
  (三)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景区内的环境污染类型包括水、气、声、渣四个方面。风景区内的生活污水一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致使水体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西南地区餐饮业使用的燃料有些是高硫煤,造成景区内空气SO2含量很高,酸雨对游客和地表植被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有的景区内开办露天娱乐项目,高音喇叭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风景区内一般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由于游客随意丢弃垃圾,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环境质量。有些景区随意倾倒垃圾,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致使地表和地下水体遭受程度不同的污染。
  (四)旅游从业人员环境素质不高
  西部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经营者、导游和景区管理者,他们的环境素质对景区的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景区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营管理者不遵守环境法规的要求,对景区生态环境没有进行应有的管护或者是直接破坏生态环境;二是游客环境素质差,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对生态环境人为干扰破坏严重。
  (五)环保部门执法工作不力
  许多地方环保部门对景区的环保工作没有实施监管或者监管不力,客观上放纵了景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有些景区还肆意阻挠环境执法人员的工作,不让环境执法人员进入景区履行职责,执法人员不得不购买门票进入景区。
  (六)人工建筑与景区整体不协调
  风景区内各种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很重要,不然只会大煞风景。例如,华清池内骊山上悬挂的标语牌,写着欢迎游客之类的标语。方方正正的白牌红字,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植被和清澈的池水极不协调,严重影响了视觉美学效果,游客拍照都尽力回避这些丑陋的牌子。表达良好的意愿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不能随意置放,给人乱贴膏药的感觉。
  六、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建议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通过旅游树立西部地区的形象,也可以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开发中应该注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
  (一)严格按照环境管理法规的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执行环境法规虽然会对开发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但高架滴管恰恰就是这些环境方面的限制保护了景区环境,保证了旅游资源的质量,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部门应该自觉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使污染防治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景区内的环境质量,包括水体、空气,噪声和固废控制都应该符合相应的环保法规。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一定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护。保护对象的栖息地也要实施严格的保护,减少游客的干扰。
  (二)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
  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三)景区内新建的建筑物要与原有景观协调一致
  如果新建筑物与原有景观不相协调,只会破坏原有的视觉美学。景区内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在外形、颜色等方面要和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参考文献
  1.《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云南卷(一),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栋生等:《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3.肖星:“大西北旅游业:资源优势、开发现状与发展构想”,《开发研究》1998年5月。
  4.世界旅游组织:《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草案)》,1998年12月。
  5.《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报告(1999—2010)》,1999年6月。
  6.何光韦:《旅游规划工作纲要》,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热门关键词:城市立体绿化 立交桥立体绿化 垂直墙立体绿化 屋顶绿化 景观立体绿化 道路立体绿化 水域环境生态修复

Top